This gallery contains 7 photos.
吉隆坡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中华华中)今年喜迎建校98周年纪念,该校吴志强校长于2017年3月31日率领全体师生与一众出席嘉宾在校内学生活动中心欢庆校庆日,庆祝仪式虽简单却不失隆重,且气氛热烈不已。中华华中肩负华教使命在教育风雨路上颠簸走过了98个年头,将在两年后即2019年与中华小学、中华独中迎接百年校庆,学校百年历史得来不易,历经重重困难,亦可说是我国百年华教发展一路走来曲折不平历史的小缩影。 雪隆福建会馆先贤于98年前创建了中华学校。本会会长戴炳基、副会长陈庆地博士、董事李亚兰及周其辉受邀出席了中华华中98周年校庆庆典。当日的出席嘉宾还包括中华华中副董事长拿督斯里林景清、副董事长陈文庆、建委会顾问兼马华旺沙玛珠区会主席拿督姚长禄、中华华中校友会主席亦是家教协会主席李绍敏、吉隆坡中华校友会主席林耀仁、中华华中董事会财政吴荣强、吉隆坡中华校友会总务杨灿鸿等。 本会会长戴炳基在校庆仪式致词时简述了中华学校的创校历史,他说“1919年,雪兰莪福建会馆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文良港一带的侨领,会馆诸位先贤叶养骞、黄重吉、谢建午、叶燕峇、洪启读等创办了中华小学。1939年,董事会诸君深感仅办6年小学教育,殊不足以培养社会所需之人才,因此发起增办中学,获得热烈响应。是年中学部正式成立,中华小学改名为中华中小学校。中学部课程实施文、理分科,并且校誉远播,有远自越南、泰国与印尼的学子前来就读,校内学生人数渐众。可是1941年12月,日本南侵马来亚,学校被迫停办,至1945年11月小学部方复课,1946年7月中学部复办。1957年,小学部接受政府津贴,成为国民型华文小学,脱离中学而独立,中小学正式分家。1962年中学改制后,遂分为中华国民型中学及中华独立中学,当时国中、独中共用校舍。直至1981年中华独中迁往怡保路。” 会长戴炳基表示,“迄今,中华华中几经扩建,校舍更具宏伟规模,已发展成一所软硬体设备俱全的学校,并且学生在公共考试、校外学术及运动比赛等方面表现标青。尽管面对种种困境,中华华中始终坚持它的教育使命,几十年来守护着只收识华文、懂华语的学生,坚持学生必须修读华文的传统,并且学校已在今年的2月2日起实行全日制,以落实全校在每周上7节华文课的目标,尽最大努力保留华校特征及把学校发展得更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三语人才,这份坚持和执着,着实令人钦佩。除了中国、台湾及香港,马来西亚是海外世界中唯一拥有完整且成熟的从小学、中学至大专华文母语教育体系的国家,我们可以讲华语、学华文,接受华文教育,是多年来我们华社几代人经历重重困境争取回来的成果,因此我们应珍惜学习华文的机会,永远记得来时路。但是,民族教育这条道路是坎坷艰辛、曲折不平的。多年来,由于客观因素和错误观感,普遍认为国民型中学既然已改制为‘政府津贴学校’,就应由政府负责其发展的任务,因此华社民间一般将资源倾注于独立中学,而忽略了国民型中学的艰辛与需求。” 此外,会长戴炳基也指出,“最近大家关心的华文小学和中学2016年拨款发放的课题,更使我们忧心重重。我们两位副教育部长先后证实全国81所国民型中学的2016年拨款为区区的300万令吉。与2015年的2,500万令吉的拨款相比,这有如杯水车薪。根据2016年的财政预算案,我国的教育拨款为5亿令吉,而分配给国民型中学的数额只是300万令吉,它只占预算总数的0.6%。” 会长戴炳基最后语重心长地表示,期望学生莫忘福建先贤的创校功绩,日后回馈学校及华社,“中华华中不仅在新旧校舍之间开辟了一道历史走廊,衔接两个时空,一边展示雪隆福建会馆的历史,另一边叙述学校近一世纪以来的风雨路程,也在去年9月24日于学校的冷气大礼堂前竖立了一座可历经百万年岁月而不腐朽的花岗岩石碑,碑文是‘饮水思源’四个大字,其旁刻有小字‘雪隆福建会馆先贤创建’。走进中华华中的篮球场,总会看到格外显眼的校训‘礼、义、廉、恥’四个大字,其中‘义’字除了指公正无私的道德与举措外,也包含义气、恩义之意,也就是说做人要有感恩、厚道之德行。董事部及学校用心良苦设立历史走廊及石碑,充分体现了学校与福建会馆不可切割的渊缘,福建会馆兴学办校不争的历史事实,并纪念和肯定本会先贤创建学校的功绩,希望学生和来者铭记福建先贤创校的艰辛和功劳,培养‘饮水思源’美德,常怀感恩之心,激励一代代的学子们继承先辈的奉献精神,做个懂得‘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