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隆福建会馆128会庆福建学讲座摘要
《马来西亚闽南地缘会馆之统计与分析报告》,廖文辉(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高级讲师)
摘要:
会馆为华社三宝之一,遍布全马,在各方言群中,闽南人的比重也较大,故此闽南地缘会馆林立。然而确实的数据是多少,目前仍无一明确的统计。本文的目的除了使用现有的文献资料,也通过各种管道收集整理闽南地缘会馆的名称、创办年份,进而以计量方式针对其在全马和各州的分布情况,以及创办年代,加以统计分析,以见闽南会馆这两百年来在马来西亚发展的情况。
《马来西亚闽南人的家族会组织 》—郑名烈(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摘要:
国内的宗亲组织不计其数,但在分类上可分为有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组成的家族会组织,以及以姓氏做纽带的姓氏组织。这里所指的宗族在定义上是一个以血缘做纽带,由一个共同祖先所繁衍后代所组成的群体。在清末民初时期,福建广东地区许多人民迁徒到马来亚,一些宗族的大量口也随之迁徒到马来亚,在人数和经济条件成熟时,有些群体在马来亚就会建构家族会组织。
家族会组织的特点在于能够追溯所有会员们的谱系。倘若中国原乡的宗祠仍然保持完好,更或者族谱仍然流传下来(文革时期,许多宗族的家庙和族谱均遭到破坏),即能清楚辨识族亲们之间关系的亲疏。一般上,在原乡来自同一堂号者,基本上大多数是五服内(即高祖父是同一人)的亲属。按照我们上一代的观念,五服内的关系已算是近亲关系。
家族会因为共同的历史记忆,因而仍然保有很强的凝聚力。按照笔者所做调查,在槟城以外的霹雳、雪兰莪、彭亨、森美兰,以及柔佛州这些开发时间较海峡殖民地更冕开发的地区,也出现大量家族会组织。目前已确认的永春籍家族会组织有34个,南安籍15个、安溪籍5个、厦门籍2个、兴化籍1个、潮州籍1个。显示闽南籍的宗族文化响较其他社群深远,原乡的宗族网络在马来西亚再建家园之时起著很大的作用。
在传统的闽南社会,社群认同有一定的层次性。笔者认为,移民马来亚初期,闽南人的认同层次依序是血缘、地缘、方言。而业缘和学缘是后来社会发展后的衍生物。对于第一代渡马始祖的差序格局,血缘的认同优先于地缘。但第二代因地缘改变,血缘关系逐渐失去原有作用。家族会的产生,往往是在第一代缅怀乡情,以及对传统宗族文化的认同才成立的。但随着社会变迁,宗族成员的国内再移民,这种家族会组织也面临著钜大的挑战。必须透过籍贯意识的再建构,提升组织的内涵,才能赋予家族会新的生命力。
本论文将说明闽南宗族的组织的基本传统特质、宗族文化在移民后产生的作用、移民后家族会所扮演角色的变迁,以及在社会发展洪流下籍贯意识再建籍贯意识再建构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